
我以为对一本书最差的评价就是:看着看着就忘了。不是那种看完之后会忘,而是读这本书的历程中,突然一个电话、一顿午饭,暂时放下念书的行动,等做完其他事的时候,就想不起来这本书了。哪怕你说那段话写得真烂、谁人看法基础逻辑不通,这些都算是收获。
但如果看着看着就忘了,要么是这本书对你来说太没意思,要么是这本书自己没意思。这也是我为什么从手机里五花八门的八卦新闻、名人热搜,走回了书籍。如果看了许多碎片化的工具,效果都不记得、没感受,那么这个行为就是没意义的。
你有没有发现,手机上各个平台给你推送的工具,其实都是凭据你的浏览习惯而取悦你。看再多的“10分钟看完一部影戏”之类的影戏解说,都不如静下心来看完整部影戏。因为在这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,你会到场到人物的每个神态、每句话、每个小细节内里。影戏解说都是经由二次加工,出现给你的,是创作者自己的看法。
手机推送的工具,都是你想看到的。你喜欢看吃播,刷到的许多都市是吃播内容;你喜欢看情感,接下来的推送都跟情感有关。
如果你一直刷下去,这类内容可以源源不停地泛起。不停地刷手机其实会很累,因为在这个时间里,人是被手机里的讯息消耗的,是被带着走的。
所以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:自媒体与我的关系。天天都有种种热搜、名人轶事、新闻,爆梗。熟悉我的小同伴应该知道,我很少写追热点的文章。因为我知道,之所以是热点,它就会昙花一现,很快就会被下一个热点笼罩。
无营养的流量文对谁来说都是一种浪费。有个问题说:为什么说dou音迫害了许多年轻人?回覆说:dou音不是在迫害年轻人,而是在迎合年轻人。随意浏览了哪方面的内容,手机页面在这个页面上稍微多停留一会儿,连忙被转达给后台:小主人喜欢这个,快,多找一些送已往!互联网和自媒体都在众星捧月般地伺候着我们,投我们所好。
有一次在微博看到一个脱发的广告,有点好奇就点进去看看,效果接下来几天刷到的内容都是关于头发头皮的!互联网海量信息最大的利益,就是可以凭小我私家喜好选择,想看这个就多看一会儿,不想看谁人就刷地一下已往。而且有看不完的视频、文字、信息。效果就是页面被大量重复的内容霸屏,除非主动跳出去,否则会一直沉醉在这些信息里。
泛娱乐化时代,各种信息、八卦层出不穷。风头已往,他们还是他们。我们,是浪费了一大段时间去关注他们的我们。
白岩松在节目《对白》里,有这样一段话:一定要在青年和求生阶段喜欢「不喜欢」,喜欢「别扭」。因为所有的「不喜欢」当中都有许多你不熟悉的领域。你如果靠近了这个「不喜欢」,你就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空间。
投你所好给你推荐的都是同样的工具,似乎看了许多风物,原来仍然在一个十字路口,没脱离这个广场。其实我蛮喜欢“舒适区”这个词的,听着就很惬意、舒服。在年轻的时候,主动靠近不喜欢、不熟悉的工具,不是脱离舒适区,而是试着探索更多的可能性。
只有强迫自己喜欢不喜欢,喜欢别扭。才气走出信息盲区,让其他知识“有机可乘”。打开一本书,你看到了什么,你想看到什么,都取决于自己。
这个时候你才是主人。阅读不应该是一面镜子。不仅限于“这个看法也是我想到的,这也是我喜欢的”。
阅读应该是一扇门。这扇门之后,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看法,不知道会见识什么样的人物和他们的人生。原本只是平淡地渡过一生,但通过这样一次次的阅读,我们可以见识到许多种生命的状态。
其实对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,手机是很利便的工具。看新闻、查资料、记条记、做总结,甚至赚钱。这里说的“放下手机走向书籍”不是完全舍弃手机,而是学会使用它,不是被其消耗。
之前有小同伴问:手机阅读的质量不如纸质书阅读,但许多时候没有又没有纸质书阅读的条件和情况怎么办?我现在一泰半的时间也是通过手机阅读。让电子书阅读变得有质量有一个措施,就是读的历程中划线、读完之后整理做念书条记。如果电子书读完就不管了,念书的效果不会很好。念书和手机碎片化阅读最大的区别在于:念书是让你自己去找吃的,碎片化阅读是给你它们以为你喜欢吃的。
当我把手机当做通讯、搜索、社交工具,而不是娱乐工具的时候;当我不想被互联网投喂,想自己找“吃的”的时候;当我想在有限的生命里,看点能记着的工具的时候,我开始放下手机,拿起书本。我是十七亚,关注我并私信数字“17”,送你一套有关文学、历史、心理学、逻辑学、写作技巧的书籍。一起发现更精彩的世界,接待来找我啊!。
本文来源:开云app官网下载手机版-www.shshuke.cn